•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灾难艺术家

    灾难艺术家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17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戴夫·弗兰科,塞斯·罗根,艾莉·葛瑞那,爱丽森·布里,杰基·韦佛,保罗·谢尔,扎克·埃夫隆,乔什·哈切森,琼·黛安·拉斐尔,梅根·莫拉莉,杰森·曼楚克斯,安德鲁·桑提诺,内森·菲尔德,乔·曼德,莎朗·斯通,约翰·厄尔利,梅兰尼·格里菲斯,汉尼拔·布勒斯,查琳·易,彼得·吉尔罗伊,劳伦·阿什,舒格·林·彼尔德,鲍勃·奥登科克,布莱恩·赫斯基,梅根·弗格森,兰道尔·朴,斯蒂芬·刘,凯西 

    导演:詹姆斯·弗兰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粤语

      还是觉得你最好2

    • 正片

      脱单舞会

    • 更新HD

      重塑人生

    • 更新HD

      恋之涡

    • 更新HD

      长翅膀的猪

    • HD

      12金鸭

    • HD

      小行星城

    • 正片

      还是觉得你最好2 普通话版

     剧照

    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3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4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5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7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8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9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詹姆斯·弗兰科从去年起就计划将邪典电影《房间》的拍摄过程搬上银幕,近日该片不仅确定了片名《灾难艺术家》(The Disaster Artist),还找来了以投拍发行恐怖电影为主的新线影业做接盘侠。  2003年上映的《房间》是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邪典电影,该片被很多人视作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影片完全烂出了风格与境界,甚至被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影片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托米·韦素饰演的主人公与他的未婚妻以及最好朋友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无论是演员的渣演技、剧情的神转折还是毫无美感的运镜都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参演《房间》的演员之一格雷·戈泽斯特洛和汤姆·比塞尔联合出版了《灾难艺术家》,回顾了该片的拍摄过程。戈泽斯特洛在书中写到,托米·韦素在开拍此片时完全没有任何电影制作经验。  弗兰兰在担任该片导演的同时,还会出演托米·韦素,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则会出演格雷·戈泽斯特洛。弗兰兰的好基友塞斯·罗根在担任影片制片的同时还在协商加盟演出,另外担任制片的还包括埃文·戈登伯格、Vince Jolivette以及弗兰兰自己。小清新爱情片《星运里的错》和《好景当前》的编剧斯考特·诺伊施塔特和迈克尔·H·韦伯已为影片执笔剧本。影片定于今年12月7日开拍。

     长篇影评

     1 ) 好莱坞终于向他招手了 - 来自一个铁杆粉丝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终于有人来致敬了。

    今天我是带着100万分激动地心情走到电影院的,天知道,作为Tommy Wiseau那部The Room的铁杆粉丝,作为一个把The Room快看烂到台词都记住,把所有能找到的分析都看了个遍的变态,当我发现好莱坞终于要“承认”Tommy一次时,那种激动到无以言表的心情是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容的。

    The Room在我看来是一部神片(也的确是一部烂片啦这个我必须承认),而Tommy在我眼中是一个超越我等凡人之上(毫无贬义!)存在的人 。我很开心在这部James Franco制作的电影中James应该是持着与我等粉丝类似的想法去拍摄的。他没有像那些嘲笑不解Tommy的人一样刻意去显现Tommy的与众不同(如果你那么觉得那是因为你不了解真正的Tommy),而是完全凡人化他,把他当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的人去演绎。对于他对Tommy的演绎我觉得至少可以打90分吧,不足的部分我个人以为毕竟他境界不到位......Tommy本人在看过该片之后跟James Franco说他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打99.9分,少了的0.1分是因为他认为打光有问题(而实际是因为他是戴着墨镜看片,所以看到片子“光线很暗”.........................醉了)。以上信息来自James Franco在各地接受采访时候的叙述。

    作为原著粉,找原著里面的类似场景当然是我的首要high点,我觉得James基本上把大家都讨论过的点都演了,比如花店场景,天台场景,xxx场景,还有“差点和Danny3p”场景,每一个场景都还原得不错(尤其是最后的credit里面有对比!),但是我觉得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还原‘how's your sex life’那场戏......那场戏Tommy的台词可以说是集金融知识与人生体验和哲学思想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略微可惜,不过我想James也许是觉得金融知识过于无聊吧。

    关于Dave Franco的表演我觉得有点被他哥哥给压住了,不过我觉得Tommy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强了,不被他压住反而很奇怪了。总体来说我觉得他的表演算是中规中矩,因为对于原著中的Mark我也比较路人感,而且是个讨厌的小三呀!!!(开玩笑啦),所以对于演绎他的Greg这个人我也本身比较无感啦。但是我必须要感谢Greg口述了这本The Disaster Artist的书,因为假设没有这本书, James Franco永远都不会发现Tommy Wiseau,也永远不会去加拿大的一个小电影院去第一次感受The Room Cult的“威力”,也不会在后来彻底和我们这些粉丝一样“入教”被Tommy感染,以至于在今天贡献出这部致敬的电影,让没有听说过The Room的观众们也能认识Tommy。认识The Room这部神作。

    关于电影的短板我觉得到结尾略显疲软,人物的情绪转化太快了几乎没有铺垫,尤其是Dave Franco的角色,在电影院看首映时前一秒种恨不得钻到地下后一秒就可以打满鸡血安慰Tommy在我个人看来显得不太自然。观众集体笑场的情节也让我有种置身于美剧情景喜剧般的出戏感。而结局肯定也是经典大团圆式的发言,而且还要刻意升华思想强调友情的重要性......这对于更喜欢独立电影和各种真实纪录片的我本人来说比较减分(仅代表个人意见)。在现实生活中Tommy并不是在首映的时候就立刻改口说他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片的,而The Room的大火也是在电影出了好多年之后渐渐形成的,老实说我觉得如果James Franco可以把The Room究竟是怎样形成cult following的实际情况拍出来,包括大家去midnight screening时候的各种集体行为(比如冲着屏幕扔塑料勺子等等)全部展现出来,我觉得这部片子就不是一部good film而是一部great film了,但不得不承认James Franco作为一个导演是非常有天赋的,他的前作我也都比较欣赏,我很看好他,也许现在还不是他拍出great film的时候。借用别人观影后的一句话来点评,那就是This is an All-American fun movie. 可以说相当好莱坞了。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鼓了掌,但是我是为Tommy鼓掌,因为他终于可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受众群了,不论这些受众能不能真心理解他和支持他,作为粉丝,我只在乎他能赚钱就好。但是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Tommy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好莱坞终于向他招手了。

    另,如果你看完这部之后去搜The Room来看,而且发现自己特别喜欢so bad it's good这类的电影,那么我要推荐一个Tommy Wiseau二号给你,他的名字叫Neil Breen,我觉得他和Tommy是几乎并行的存在......

    来自一个原著迷妹边喝酒边观影之后的杂感。

    观影几天之后再来多加几句我为什么发自内心喜欢Tommy其人,是因为我喜欢他那种I 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me, I just be myself的态度,实际上所有我个人欣赏的艺术家,科学家或者社会知名人士在我看来都是在用这样的态度过人生,does not give a fuck的意思不是说要去伤害别人或者刻意去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件事情,并且付诸实施,不论有多少阻力,或者遇到多少嘲笑和不解,即使是拍出The Room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烂片,最后也会因为观众可以感受到Tommy把全身心投入到里面的热情而形成一个cult following,以及吸引到了James Franco这种在好莱坞一直都属于比较特别的成功人士这样的结果。这在我看来,比任何普世价值观的成功都要来得更闪亮。为了这点,我会继续支持Tommy和与他类似的人,即使旁人再不欣赏他们,或者唾弃他们,我也会为他们鼓掌,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缺少他们这样的勇者了。

     2 ) 一次《房间》的解构

    有幸能看到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灾难艺术家》,它改编自这本由greg sestero(格雷格塞斯特罗,之后简称greg)撰写的关于电影《房间》拍摄过程的书。

    要真正了解《灾难艺术家》,我们需要去了解《房间》这部电影。

    《灾难艺术家》可以说是为电影《房间》立书作传了,而且请来一大众明星参演,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复刻当年的拍摄场景,那么这部《房间》究竟何德何能呢?

    最简单的查阅有关《房间》的评分,会发现它绝对算不上一部上佳之作,当然你如果真的看过这部电影的话,你会发现,一切去描述“烂片”的字眼大概都无法描述这部神作,与此相比,《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等等大家公认的烂片,其实都并没有那么烂,然而令人感到诡异的一点就是,你会很开心地看完这部电影,它的稀烂程度并不会让你对这部电影产生反感,反倒是会让你从这些粗制滥造的台词,糊涂的剧情,糟糕的演技中,嗅出喜剧的味道。

    而这样的电影能算得上烂片界的扛鼎之作,让我们看一下书中是如何描述它的成名之路的。

    电影花费600万美元拍摄,而且中途还鸽了包括主演在内的各种工作人员,电影以35mm相机和hd相机拍摄(都是购买而不是租借,两种相机加一起大概有25万美元)。

    电影上映前两周获得了1800美元的票房,后来两个电影专业学生Michael Rousselet和Scott Gairdner注意到了票上的宣传“Watching this film is like getting stabbed in the head”。他们被电影迷住并组织更多人去看,这群组织创造的一些观看电影的仪式性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在之后被纷纷效仿。他们同时尽自己的能力保证这部电影依旧留在电影院中进行放映。

    这样的行为使得电影《房间》被更多的人注意到,之后好莱坞喜剧团体为该电影举行了一些放映会,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名气。

    2009年,房间进入主流媒体视野,出现在Entertainment Weekly,Time,Harper‘s并在CNN,Fox新闻,AVC World News上被提到,它甚至每年会在电视台播出。

    而电影至今还在美国的电影院每周放映,成批的《房间》爱好者在电影院门口排成长队,等待入场。而电影院内,不同于其它守序的气氛,电影的每时每刻都充满着爆笑,尖叫,大家一起跟着角色念出台词,模仿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这成为了专属于这部电影的一种文化。

    而正是在这种具有传奇性的电影发家史下,才有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这部电影《灾难艺术家》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1.逐梦逐梦逐梦演艺圈圈圈圈圈圈

    《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greg从追求演艺梦,到遇到汤米,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商议拍摄电影,以及台前幕后一系列的事情。

    而电影的开场(在众人评说完《房间》之后)很有意思,将greg和汤米相遇的场景变得更加戏剧化,汤米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只见背影,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相貌独特的人逐渐展示在观众面前,而他在表演课上的表现可谓惊世骇俗,情感的张扬让人瞠目结舌。这样充沛的情感折服了greg,他向汤米求教,一来二去,两人成为挚友,而两个都对成为演员有着极大期望的人一拍而合,greg和汤米开车去洛杉矶,准备在好莱坞寻求梦想。

    逐梦演艺圈?那当然是骗人的。

    greg除了有着姣好的面容,其实力并不出众(虽然他之前其实也参与过一些表演,不过都是非常龙套的角色),因而虽然被签约,却陷入了遥遥无期的闲置状态。

    而汤米,在他一口欧洲口音之下是一副特立独行的相貌,无论软件硬件自然都不符合好莱坞的选人标准,自然也是毫无可能成为明星。

    既然别人不认可他们,他们只好拍摄自己的电影了。

    2.汤米的星球(tommy‘s planet)

    汤米是个很神奇的人,greg如是说。汤米从来不说自己的年龄,自己从哪里来,然而汤米却有很多钱,多到可以挥霍的钱。

    在现实中,greg是被汤米用一大笔钱吸引才决定出演马克这个角色的(之前他只是wiseau影业的副主席23333),甚至顶替了一个最初出演mark的黑人don。

    电影中自然省略了这些细节,不过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汤米的自恋,自大,是与他做事的谨慎程度成反比的,他花费巨额资金购买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这是真的),是因为他想做一些之前没有导演做过的事情,他送给greg的礼物是一个印着“汤米的星球”的笔(这是真的),他甚至话费6000美元给自己在片场建了一个能洗澡淋浴上厕所的地方(这也是真的,而且片场本来是自己有厕所的)。

    然而他对于电影的掌控绝对无法匹配上他如此多的头衔(导演,制片,主演,剧本,公司主席,执行董事,投资人,品牌经理,会计,法人,管理层助理,电话接听员,邮件回复员...),电影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演员对于自己的台词并不熟悉,而他本人出演角色的糟糕演技以及各种临时的念头又给拍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greg此时搬离汤米的住处与女朋友住在一起,众叛亲离的汤米在经历重大的人员改组之后磕磕绊绊地拍完了所有的场景,虽然,没有人认为它会完成并上映。

    3.“This is my life”

    出人意料地,电影在2003年上映了,众主演以及工作人员还有一些观众被邀请到了首映式,汤米在台前说了这样的一句话“This is my life.”

    电影上映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在最开头已经讲过,不过《灾难艺术家》很好地将《房间》这部电影和汤米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房间》里被最多人吐槽的橄榄球,其实是电影中他和greg一起运动的方式。

    《房间》里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Lisa”也是出自电影里汤米喜欢的片段。

    《房间》里汤米和greg在咖啡馆的桥段也出现过。

    《房间》里经常出现的天台,是他和greg眺望洛杉矶的观景台。

    《房间》中汤米遭到背叛,在《灾难艺术家》中,是他遭到了挚友greg的背叛。

    一切都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塑造了一个心目中最完美的自己,融入生活中的点滴,然而这样生活无忧无虑的自己被好友,被妻子背叛,他陷入狂乱与绝望,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汤米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如此珍视,所以他在剧本中设立了“丹尼”这样一个像他儿子一样的角色,他在剧情中如同丹尼的父亲一样给他照顾,与他谈心,原谅他的错误,而在他死后,丹尼赶走了虚情假意的lisa和背叛朋友的mark,成为了最后一个为他哭泣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虽然汤米一不小心让他的死充满趣味。

    4.兄弟基情,明星助阵

    说起《灾难艺术家》的拍摄,如何还原汤米不羁的形象以及姿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我们在电影中很欣慰地发现,詹姆斯弗兰科很好地还原了汤米的形象,语气,甚至还有他的一些小动作(比如随时捋头发),而有趣的是,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扮演了greg这个角色,兄弟二人演绎的不少对手戏都十分精彩并且充满剧情张力,两个人在电影中甚至有了那么一丝基情的味道,而詹姆斯弗兰科为汤米的形象赋予了很有力度的演技,使得汤米的形象立体而又生动,他浮夸,烦人,却又让人觉得可怜而心酸,无法厌恶起来,因为他最原初的梦想是那样简单,而他不改初心,以自己的方式去试图完成自己和greg的电影梦。

    而电影为了还原《房间》的场景与人物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灾难艺术家》无疑将《房间》的部分场景原原本本地复刻了一遍,两相对照更显出喜剧效果,至于演员,只能说实在无法完美地重现当年那群演员的模样,不过看这部电影的话,还是能在电影中的角色里发现很多惊喜,比如开场的jj.abrams,剧中本色出演的几位明星(大家肯定能认出老白),丹尼的扮演者乔什·哈切森,这些都能让大家会心一笑。

    5.然而,我必须说。

    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好,或者说,他的观感不错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间》本身的魅力之上的。

    我作为《房间》的忠实拥簇者,看了很多遍电影,发现网上无法找到中文字幕(最早在a站有一个比较搞怪不正经的字幕,不过后来a站b站的资源都不见了)后,我自己翻译了一个版本的字幕并上传到字幕网,因为要译制字幕,所以电影的很多细节,台词都看了很多遍,也越发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

    《房间》的电影烂不烂,绝对是烂的,台词的毫无营养,前后不照应,甚至大篇幅的重复是很大的硬伤,演员演技的干瘪(主要是汤米),剧情的尴尬,包括一些不知所云的镜头,都印证了这部电影烂到谷底的性质。

    然而,我需要说的是,汤米在电影中随着剧情爆发出的充沛(过分)的情感,包括一些对白,都看得出他是认真在对待这部电影的,他真的是把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拍的。

    事实上,我想分享一下这个《房间》里的剧情。

    我无法不去想象,这里面糅合了汤米自己的人生经历,而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几个男人关于情感方面的讨论,大概也是汤米想通过电影来叙述出的事情。

    就是这些细节,让你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用心,这也是使它从诸多烂片中脱颖而出并且受到喜爱的原因:这部是认真制作出来的烂片。

    《灾难艺术家》的效仿,形有点似,神也有点似,虽然可笑依然可笑,不过总觉得比足以称作经典的原作差了不少火候。

    6.

    我觉得,这篇影评虽然开始是在写《灾难艺术家》不过最终的落点大概还是《房间》。

    用一部绝对在水平线之上的《灾难艺术家卡》去致敬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烂片,我想是合适的。

    《灾难艺术家》将《房间》解构成汤米与greg的友谊的象征,两人共同追求的电影梦,甚至是他自己倾尽自己的人生去制作的一部杰作。这部电影使得《房间》本身更具魅力,因为当你了解了台前幕后的很多故事以后,当你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对于汤米的形象以及台词有全新的理解。当你看过电影很多遍之后,一开始有趣的,引人发笑的台词与行为,会让你产生哲思,你会猜测它本身的意味是否超出屏幕所展示的那样。

    当然,能去美国现场看一场《房间》也是我的愿望,能和所有人一起把勺子扔向银幕,一起高喊“how is your sex life?”“Oh,hi mark”,被这样的气氛所环绕,大概会成为我观影生涯中最难忘的体验之一。

    一部超出其本身的电影,让人反复去玩味,去观看,并从中得到体悟与快乐。

    我想,这就是《房间》能带给我们的快乐。

     3 ) 奇葩因为愚蠢

    90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从开始拍摄《房间》,我就笑个不停,腐兰兰的演技真是绝了!但仅此而已! 影片的原型汤米花费六百万拍摄了一部烂片,有人赞扬他执着梦想,有人说他分外努力,这部电影名字甚至将其赞美为“艺术家”,呵呵哒! 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恋狂一掷千金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一不小心成了网红而已。因为有钱,所以片场一众人员陪着他玩过家家,他可以花钱买全套设备,花钱自己搭建摄影棚,花钱给自己修一个片场自己专用的厕所。拍摄的奇葩效果不是因为投入不足,而是因为导演愚蠢。难道这也算执着梦想,也算艺术家,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只要有钱人随便玩点什么,都值得被赞颂了?!

     4 ) 【C+影评】灾难艺术家:一个Meme的诞生

    在去年的奥斯卡上,除了曝出多年难得一遇的话题赢(乌)家(龙)《月光男孩》,还有其背后一鸣惊人的独立电影公司A24。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发行公司,以其独到的选片眼光迅速进入大众视野,风格迥异的众多中小成本电影不胜枚举,2015年以《机械姬》和《房间》首次杀入奥斯卡角逐,并在次年以《月光男孩》赢得首座最佳影片。2017年,除了在颁奖季备受瞩目的《伯德小姐》,另一部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就是《灾难艺术家》。

    要讲《灾难艺术家》,就不得不提到其原型电影,拍摄于2003年的,另一部堪称惊世之作的《房间》。由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堪称一代奇片,说它是当代烂片界的《公民凯恩》也毫不为过——糟糕的剪辑,超越下限的演技,莫名其妙的特效和情节,以及自我意识过剩所导致的惺惺作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酵下,终于熬成了一代Cult经典和无数meme的灵感源泉。而与表面上的糟心相比,《房间》给观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问题——幕后制作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混乱?托米·韦素又究竟是怎样的人?这部一本正经地严肃制作,同时又显得格外荒诞不经的电影究竟是产生自什么样的灵魂和头脑?

    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这部电影的诞生。

    之后,最幸运的事情发生了:这样一个充满奇特吸引力的故事,落到了整个好莱坞最奇特的喜剧搭档手里:詹姆斯·弗兰科和塞斯·罗根。

    作为旷别3年的再次回归,这对低俗喜剧的黄金搭档(外加埃文·戈登伯格)依然没有令人失望。而在两位小清新编剧,迈克尔·H·韦伯和斯考特·诺伊施塔特(《和莎莫的500天》《星运里的错》《纸镇》)的努力下,《灾难艺术家》很好地继承和把握了原著的传记性质,让电影从俗套的“小人物大梦想”模式中跳脱出来,也加深了整个故事的荒诞感。与前半段在常规叙事上的专注相比,电影的后半部分在内容上显然更加有趣(重要原因之一,是《房间》本身就很有趣),充分发挥了几位主演的幽默天分,当戏中戏模式开始后,更是有着显著的喜剧加成。

    从最终的成片来看,我们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好莱坞最不务正业的文艺中年詹姆斯·弗兰科会被这个题材,以及托米·韦素本人所吸引——二人都是模糊了生活与梦想的“艺术家”,将理想置于自身的存在之上。因此,《灾难艺术家》中的托米·韦素的身上,你是几乎见不到詹姆斯·弗兰科的个人见解的,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超越模仿的黑箱式还原——就连奇葩的口音和行为举止都很好地融入了角色之中,不显刻意。在镜头前,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观众和詹姆斯·弗兰科本人都在不知不觉之间,迷失在了故事当中。比起他的导演身份,詹姆斯·弗兰科在本片中几乎完全消失在角色里,使片中的托米·韦素有着明确和可信的动机,从而引起观众的共情。凭借这一角色,詹姆斯·弗兰科完全对得起他所获得的奖项肯定。

    而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所饰演的格雷格作为名义上的第一主角,和托米·韦素之间有着非常不错的银幕化学反应,使电影变得更加全面。但和其他詹姆斯·弗兰科的喜剧电影相比,《灾难艺术家》为了更专注于托米和格雷格之间的友情变化,并没有给予其他角色太多空间,这对塞斯·罗根,乔什·哈切森和扎克·埃夫隆等新旧gang member显得有些不太公平。

    无论如何,《灾难艺术家》眼中的托米·韦素,也是一个内心受伤需求被爱的普通人。从《狐狸猎手》到《烛台背后》,近期有不少传记电影都在以各种方式,去描绘这些缺乏安全感的富有男子,用难以置信的举动表示他们的情感和重视。显然,电影从蒂姆·伯顿的《艾德伍德》中吸取了不少养分,而在互联网精神和当代文化解构的语境下,《灾难艺术家》也完全当得起我们这个时代的《艾德伍德》——只不过整个故事更加轻松,也更令人愉快而已。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新世纪最糟糕的电影,恰恰催生了2017年最优秀的文艺喜剧做品。在劳模附体的詹姆斯·弗兰科的镜头下,《灾难艺术家》是给《房间》的粉丝们,以及任何怀抱好莱坞之梦的人们的一封情书。

     5 ) 看了这部电影,突然能理解《逐梦演艺圈》的导演了呢

    2017-2018北美颁奖季的热门喜剧当之无愧应该授予《灾难艺术家》,好在这部电影不仅让主演詹姆斯·弗兰科获得了包括金球奖的音乐/喜剧片、哥谭独立电影奖等的最佳男主角,还频频被多个奖项题目最佳影片或者最佳导演。虽然第90届奥斯卡的提名具体名单还未出,但《灾难艺术家》无疑即将成为热点。

    鲁迅曾经对喜剧的定义是“将无用的东西撕裂给别人看”。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好的喜剧总是能让人笑着流泪——不仅是对角色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更是对角色代表的一类人群的可叹可悲。

    2003年上映的《房间》是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邪典电影,该片被很多人视作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影片完全烂出了风格与境界,甚至被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影片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托米·韦素饰演的主人公与他的未婚妻以及最好朋友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无论是演员的渣演技、剧情的神转折还是毫无美感的运镜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某种视角下其实《灾难艺术家》是邪典电影《房间》的一次解构。

    电影从托米·韦素与他的好友格雷格相识开始,他们为了电影一起私奔到洛杉矶,在面对各大电影公司的拒绝以后,决定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在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以后,托米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电影剧本《房间》,并且要将这部电影拍成一部好莱坞巨制——摄影器材不用租的,一定要自己买;不用实景拍摄,全部都是自己搭景来完成,包括厕所在内;在电影的首映前,电影的两位主演要坐着超长的林肯到达剧院;为了能够申请奥斯卡,托米甚至自费在北美上映了两周……

    托米真是一个有趣又可爱的人。很有钱,在执行导演到银行取两万块钱的时候,工作人员人员说他的账户就像一个无底洞。没有人知道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甚至都不知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到底多少岁了,就是这样一个对电影执着但没有任何演技的人在2003年完成了自己的邪典“好莱坞巨制”。

    首映礼上,从电影放映开始观众和主创对电影的期待,到主创都看不下去了,再到全场观众都开始“hahahahaha”,包括托米的好朋友格雷格都憋不住的时候,托米一气之下躲到了戏院外面,一个人默默流泪——毕竟这不是他要的效果——那一刻的托米似乎是一个辛苦做了一天的玩偶,自己觉得很好看但被同学嘲笑的孩子。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灾难艺术家》的落点是《房间》和托米,但导演在电影中并没有给出《房间》和托米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它只是一次真正的撕裂,这种撕裂的背后引发的就是一种思考。就比如说中国在2017年终于出来了一部史诗级的烂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导演毕志飞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影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国内关于马丁·斯科塞斯最全的研究,很想下载来看,但是万方没有提供下载源。

    非常傲人的科班学术背景,但是他历时12年创作,耗费5000万元的处女作《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甚至在中国电影报的报道中提到第五代导演、摄影顾长卫看过以后说“真的挺好的”。

    导演毕志飞还为这个电影开了一个座谈会,请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说它“特别适合当下主流观众看,年轻观众这样一个网络集体”;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说这部电影“可能是一个电影人的指南”;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说“他觉得中学生、大学生这个群体对这部电影接受,非常地热烈”;北京大学校友会成员称赞这部电影导演毕志飞是“目前北大将近120年来第一个电影届的人士,又拍那么好的电影,确实很难得”……

    想当年考研的时候下面名单还有我报的导师呢~幸亏没考上~

    很难想想毕志飞导演是怎样将这么多国内一线的影视学研究的学者请来并且能说出如此好听的话的。

    就像《灾难艺术家》的托米,与他的财富成反比的是他的才华。而《逐梦演艺圈》的导演毕志飞的才华,与他的资源也成反比。

    托米是可爱的,毕志飞也是固执的。他该是多么优秀的一个人,但却不受理解,坚持要为自己的电影再次配音,SNH48不承认自己唱过主题曲便自己录一遍,豆瓣只有2.1分还是要坚持在大年初一上映,表明了要跟观众死磕。

    导演自制海报

    ——蓦然明白,大部分导演知道自己的拍的电影烂,但是毕志飞和托米不知道。不过《房间》还起码有托米拙劣的表演让观众去扔勺子和橄榄球,看《逐梦演艺圈》能扔啥?这是一个问题。

     6 ) 孤独表演者

    二刷 多一颗星 电影院放映<房间>这段戏 牛逼的不是跟03年原版的房间多么相似 而是台下观众跟导演本人的反应由开始的好奇羡慕虚荣到不适不屑羞愧再到嘲笑从众自我欺骗都被拍出来 影幕下的电影才是最牛逼的存在 还有亮点就是在洛杉矶这个环境里 出现那么一个新鲜玩意 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骂 如果你不说两句 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在好莱坞混的 那么其实对于汤米本身 也是这么一个外行的突然闯入必有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也不能说汤米不适合拍电影 只是他不适合在那个阶段 在好莱坞中 拍电影。 相反我倒认为 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条件 必然导向他是一名导演 也是一名演员。灾难艺术家也拍出来对好莱坞体制内电影的潜规则其实是压抑人性与限制自我的 电影画面故事固然重要 但跳出电影表象的人性解剖永远是最值得思考反思的 当然 还有一部分加分在与确实比03的汤米帅的不止一点 而且看到片子里的格雷格 会勾起来一些以前与这个偏执变态的导演的一样的思想经历 只是我更极端一些 所以 毫不吝啬 5星送上

     7 ) 《房间》的真实拍摄背景与《灾难艺术家》所呈现的有何异同?

    正在读原书(<<The Disaster artist>> by Greg Sestero and Tom Bissell) ,概括的讲电影里greg和tommy的友谊要比书里的更正面平等健康,tommy嫉妒并且想控制greg的程度比电影要狠,因为tommy更有钱有势所以greg也容易做tommy想让他做的事。书里tommy对其他人比电影里更恶毒。根据采访:“The movie doesn't really follow the book and is closer to Tommy's view of how things happened.”

    1.tommy提供给greg在L.A.公寓刚开始是以200美元便宜租给greg一个人住的。greg住那里的头一年tommy还在旧金山,但是时不时给greg打电话以及以“来参加重要会议”为由来L.A.拜访他,对他在好莱坞的每一步都很感兴趣。在greg已经出演一部电影主角之后(托他会讲法国口音的英语正好符合主角设定的优势,比一般演员拿到第一个电影主角的速度快得多),tommy才来L.A.和他合住并追逐自己的演员梦。在这之前greg与tommy的友谊出现了裂痕,为此tommy收他两人合住的房租比他单住时还贵。

    2.greg在房间开拍前就知道这是烂作,他一开始负责电影的后勤工作,mark一角也选了别的演员。拍摄前一天tommy以高额工资以及答应给他买辆新车为由诱惑他同意把已经选好的演员挤走出演mark一角。mark本来应该是有全裸性爱场景的,因为greg的反对也同意他穿着裤子拍了。房间开拍之前greg就已经和amber同居了,并且感情已经因为greg经常和tommy混在一起为<<房间>>做前期准备而变得冷淡。greg和amber分手的时间是在他们去旧金山拍外景的时候。最后tommy送他了一辆SUV,这样greg就可以带着他们和必要设备一起去拍外景了,拍完还要求greg用这辆车顺便帮他运下tommy服装店的货。

    3 .拍房间的时候greg已经了解习惯并接受了tommy的不可理喻。他发现tommy的阴暗面发生在tommy开始酝酿<<房间>>之前。在greg一个人住在L.A.的时候,他意识到tommy对他在演艺道路上的一些小突破是有所嫉妒的,在tommy的一次拜访中,greg因为需要背台词而拒绝和tommy一起去玩。下次tommy来拜访他时带来了另一个年轻人一同来,但是此时greg的邻居来找greg令tommy紧张并充满敌意,这让greg意识到tommy带来年轻人是向他表明tommy也有其他朋友,但是很快就被greg和邻居的友好关系吓住了。第二天在tommy发现greg和其他朋友经常谈论tommy之后,他们开车在路上时tommy宣布他也要来L.A.发展因此greg必须搬出L.A. 的公寓并且宣称greg欠他一大笔钱赶快还清然后把他赶下车,greg下车后含泪没走两步就被tommy开车追上说他收回刚才的话。greg这才明白刚才一幕又是tommy为了确定greg对自己还有友情,可以因为tommy而收到伤害而不是完全不在乎tommy而上演的戏。这件事之后greg对他们的友谊看法就变了,他对tommy的占有欲以及对别人的操纵感到害怕,一直想搬出去住。他和tommy同住时因为tommy经常熬夜制造噪音而不愉快。(不过他写自己晚上回家嫌tommy吵只好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看书,让我有种“你不能去其他朋友家避避或者出去玩么?或者这么帅的话去酒吧也许有女人把你带会她的地方过夜就不用回家的吧?”的疑问。以及他说自己刚到L.A.特孤独,每次接到tommy的电话也很高兴听他胡言乱语,让我觉得他表现得不像还大学生年龄的人。写拍床戏也说自己觉得好尴尬啊,是对戏的女演员八成比他更难堪的想法支撑自己拍完。也许greg自己也非常内向拘谨的吧,所以才对tommy这么包容。)

    3.tommy是在L.A.和greg一起看完<<天才瑞普利>>之后收到启发与激励决定开始写<<房间>>的。greg在这之前已经被朋友带去看过一遍,他的朋友认为tommy对greg这么感兴趣与瑞普利一心觊觎迪基的生活很相似,因此想警告greg,greg也确实吓得不轻。不过虽然tommy这部电影之后非常激动,greg认为tommy没有理解这部电影。greg认为tommy把汤姆·瑞普利的狡诈与邪恶给了<<房间>>里的mark和lisa,而迪基的天真给了jonny。但是jonny希望得到幸福的生活却遭遇背叛求而不得,最后只得自杀。

    4.<<房间>>剧本一部分是在L.A.和greg同住时写的。然而有一天greg开车去表演课接tommy,发现tommy没有和其他学员一起聊天,而是一个人在一边默默站着,好像是被人孤立了,上车后tommy精神崩溃向greg坦露他觉得自己必须从里到外完全改变成另一个人才可能被好莱坞接纳,其实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演员之类的话,让本来已对tommy既不耐烦又恐惧的greg对他产生了新的同情。之后tommy说自己要去伦敦办事离开了L.A.,之后不久greg也找了份销售的工作赚够了租金,离开了合住的公寓另找地方住。有一天他收到tommy从旧金来的电话留言,留言的内容让他怀疑tommy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于是赶紧打过去确认("I realize that there was no-one else that I could call about Tommy for help, that I was truly Tommy's only friend."),焦急地等待了一晚上之后tommy回信表示自己好多了叫greg不要再担心。离开L.A.九个月之后tommy带着完成的剧本回来找greg,在这九个月内greg认识了amber,销售工作升了次职,但是演艺梦想上既没有推进也常常感到没有动力,因此虽然感到<<房间>>狗屁不通(剧本里七个角色都以tommy的口吻和逻辑对话etc),但是也哄着tommy高兴帮助他实现构想(当然帮忙筹备拍摄tommy是给他发工资的)。greg说jonny自杀的情节可能是tommy把已有的自杀的想法给了jonny实施,自己则由此得到安慰与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he wrote himself out of a very dangerous place."

    5.tommy对待剧组其他成员比剧里还要差,拍摄时好几个演员辞职,和两批摄影组闹翻。tommy要求每个成员必需全天到场以防加戏,自己却每天迟到4个小时;对工作人员十分吝啬猜疑,谎话连篇;电影里说了床戏他非要开景拍摄,让所有人都看着,不过女主当时是经常被他欺负哭的,greg还认为他经常以练习吻戏为由吃女主豆腐......lisa母亲的演员在片场那段“因为我们是演员...” 没有发生,不过这个老人是在子女成人后才重新拾起演员梦,每天开车几个小时积极参与拍摄,tommy也很少欺负她。

    6.greg从tommy给他讲的模糊不清的故事里拼凑出tommy出生与东欧,从小对美国文化很感兴趣,青年时作为非发移民进入法国,遭受过排挤嘲笑以及殴打虐待等等痛苦,甚至从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达里暗示他可能卖过身...因为年轻时的痛苦经历才让tommy对greg这个能追求梦想的美国大男孩儿感兴趣,并且想创造出自己想象中过着正常而幸福生活jonny。只是他脑海里的正常不是普通人认为的正常("I had a sobering, sad, and powerful realization: Our friendship was the most human experience Tommy had had in the last few years.")...另外lisa应该也是有原型的,tommy提到过被女人背叛的事,至于他是怎么获得巨款的,tommy只肯说是做生意赚得的。greg猜测也许tommy以前正常过,可能还是个企业家,是那场重新激起他演员梦想的车祸让他的脑子出现了问题,开始变得疯疯癫癫。(不过reddit上有人猜测greg其实知道tommy钱是哪来的但是答应保守秘密,因为书上讲到他的朋友利用在警局的关系查到tommy的年龄,但是只写果然不只32岁而没写真实年龄,以及书发表前greg就承认过他知道tommy的祖国但是只说反正不是法国,书里也只说是东欧。另外reddit上有人推测tommy应该来自波兰。//www.reddit.com/r/theroom/comments/1vklp3/i_think_i_have_found_tommys_nationality_new/?utm_term=c58d24f3-e1d2-43b1-b97c-18a314b9b9ad&utm_medium=search&utm_source=reddit&utm_name=theroom&utm_content=2)

    7. greg不愿意刮胡子的原因是他想在<<房间>>的片尾用假名然后把胡子一剃,也许能和这部电影扯开关系继续在好莱坞里混(Bryan Cranston个他机会出演电视剧那段是电影编的,还兼作模特的greg向tommy请假是因为有人雇他拍硬照,他本来那天没戏tommy又给在他加了一场无意义的床戏好把他留在片场) 他剃了胡子以后tommy马上就在下一场戏让jonny叫mark “babyface ”,借用了他给greg起的外号

    8.greg在podcast “han duo”的采访里说,首映时观众中途从尴尬开始大笑然后tommy愤怒跑出放映厅,greg去安慰他的情节基本真实,但是没有观众叫他上台鼓掌为他欢呼什么的。不过tommy作了一些心理调整,在之后的影片宣传中开始称其为“dark comedy"。greg说tommy享受人们对<<房间>>的关注,但是内心希望大家能把它视为严肃的剧情片。http://handuo.libsyn.com/han-duo-the-disaster-artist-special

    采访里还说其实很多书中和电影不一样情节其实都先照书里拍了,剪辑的时候为了剧情更紧凑而又删改了不少,也许不少没选入最终版的片段会被收入蓝光DVD。

    另外podcast里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从<<房间>>首映到<<灾难艺术家>> :

    <<房间>>上映后greg和tommy分开了几个月,为了让<<房间>>有资格竞选奥斯卡,tommy花钱让电影院坚持放映两周,最后一周几名大学生发现了这个“神作”,并叫来好多同学来看,还跟tommy说一定要保证这片继续在电影院放映。之后这部片在L.A.一些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一个影院开始在每周六午夜场放映此片。greg刚开始听tommy还不能确定tommy是不是又在骗他。2004年2月greg来L.A.陪tommy参加一次放映才发现是真有人喜欢。之后他陪tommy参加了一个电影节的放映。greg说这些人大概看到了他第一次见到tommy时注意到的tommy独特与有趣的地方,所以他也很对这些影迷感兴趣。2005年也举办了一次<<房间>>两年纪念放映,当时有183人参加。greg当时想这大概就是<<房间>>的顶峰了吧,成为一种地下流行,05年末也发行了DVD。他又找了一个新中介,去欧洲当模特,借此去了很多国家。偶尔他会播打<<房间>>的咨询热线,发现tommy还在努力推广<<房间>>感到挺欣慰的,因为tommy对梦想的执着是他最喜欢tommy的地方。一次回国时他接到<<EW>>杂志的电话说要采访他,他们想出关于<<房间>>的内容,他以为只会有一小段文字,结果打开杂志后发现是六页的头版。杂志的报道推动<<房间>>在更多人中流行,greg又和tommy汇合 ,开始带着<<房间>>在各地巡回放映,接受一些采访什么的。在一次采访中他跟记者讲述了<<房间>>拍摄经过,对方说这简直像一部电影一样。回去后他又回想从认识tommy到房间拍摄这段经历,觉得确实挺特殊的,考虑要找人一起把这些经历写成书。2010年他们去james dean的墓地致敬时greg告诉tommy他想把这段故事分享给大众,tommy同意并开始给他讲一些他早年的经历。greg说创作这本书时就有了最好能改编成电影的想法,所以书里叙事腔调很认真,采用两条线交替推进情节等。

    greg说他很高兴<<灾难艺术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因为tommy创作<<房间>>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希望看过<<房间>>的人能通过影片理解自己,而<<灾难艺术家>>通过另一种方式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有人问他是否觉得tommy非让他出演<<房间>>毁了他可能的演员事业。greg说<<房间>>从拍完到小有名气再到“臭名远扬”有好几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利用这段时间获得其他电影出演机会什么的。他说他如果没认识tommy的话,人生会少了很多趣味与意外。现在回想起来,以前他和tommy谈笑时说他们要做的事,最后都以某种方式或多或少成真了:从最开始要去看james dean出车祸的地方,要搬去L.A.,要成为演员,到要拍一部知名电影...tommy开始决定写剧本那天遇到了因为金球奖典礼而产生的堵车,生气地对greg说金球奖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要拍自己的电影来让大家接受自己,现在<<灾难艺术家>>让他们出席了金球奖;tommy想让<<房间>>竞选奥斯卡,现在<<灾难艺术家>>得到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他说他现在不会想改变以前的任何决定。

     8 ) 近5年来,最有新意的好莱坞喜剧

    虽然豆瓣评分还没上8分,但是某天当它上了8分我也不会觉得多以外,因为我看到了这部喜剧电影是要有多么强的技巧才能把这样的题材给拍好,让观众开怀大笑,有几场戏我是笑出了眼泪。

    首先,这是一部严肃的喜剧,影片中没有强挤观众欢笑的桥段,角色们都在很认真地做着很荒谬的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样的技巧在喜剧设计中本身就很有难度,就像香港冷面笑匠许冠文早期的经典作品。

    再者,虽然人物原型 托米·韦素 本身有很强的喜剧性趣味,但是要把这样的人物故事摆上电影中,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他必须对人物有强烈的解构能力,再去对角色进行重建,所以才会让本身有趣的人物在电影中更加出彩,有几处人物本身的笑点,比如汤米的皮带、还有他那魔性的笑声(看的时候笑坏了),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解构才等到的,很难凭空做出想象,这也是电影极具创意与新意的地方。

    影片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当一个演员在尬演而他又知道自己在尬演的时候,动作反而会渐渐收敛;但是一个演员在尬演但却完全投入其中的时候,也是很有个人魅力的,to 托米·韦素。

     短评

    非房间粉会笑疯,房间粉会哭泣。猥琐叔,You are tearing me apart!!一旦接受代兰兰的设定有点想不起原作里mark的长相了是怎么回事…

    7分钟前
    • ztlpoppy
    • 力荐

    只是把幕后故事拍出来而已。因为原材料足够好所以是有效果,但电影本身并无亮点。影院现场观众对这部片子的“笑应”同The Room一样,James Franco每说一句话都有人笑,as if这真是Tommy Wiseau本人。这种演变有点意思——只要一点shtick,人类就可以把自己娱乐至死的本领可强大了。

    10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影院坐满,每个原片梗一个不落都有掌声欢呼,好像经典电影狂热影迷包场的效果~“希区柯克都没这待遇”,真的。

    15分钟前
    • P-nutButterFry
    • 推荐

    黄圣依 景甜快来看啊!!!有人把你们的事儿拍成电影了!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另一种「鸟人」,这才是真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虽然是按照励志传记片的套路拍,但因为对象是Tommy Wiseau以及「房间」这种惊世大烂片,最终的效果却是非常奇特。James Franco精准的捕捉到了Wiseau放飞自我的状态,与弟弟Dave之间的chemistry更是可圈可点

    2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韦素重新走进影院,歆享众人的欢呼。那些在片场被虚掷的时光、被胶片消耗的财富、戏剧班上被辜负的表演、童年时候被浪费的梦想,都随着欢笑与掌声开始闪光。他完全不懂电影,不断被朋友背叛,陶醉而不自知的愚勇,恰似每个追梦人的曾经。别嘲笑愚勇,它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让你在庸碌的人生里找到方向。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拍的好的地方在于,有点分不清在看哪一部…

    30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当年看《房间》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有为汤米韦素感动流泪的一天啊😂

    35分钟前
    • Euron Greyjoy
    • 力荐

    比《鳥人》好。

    3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由于主角背景空白,导致挖掘艰难且方向单一,或许需要把背负了叙事任务的男二号立起来才能更好的侧面烘托和刻画托米·韦素,这也是很多传记片都用过的路数。不过这片剧本里面男二最终只是苍白的观众,两个主要人物一个都没有立起来。付兰兰还不错,能看到模仿和表演的跨度。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看没看过《房间》根本不会影响欣赏这部电影的乐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充满了对幽默的态度、对梦想的理解、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付兰兰瞎胡闹了这么些年,总算闹出点名堂了。结尾居然有彩蛋。

    42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需要配合原版,以及,弗兰科这回表演很不错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Hahaha, what a story

    50分钟前
    • RKO
    • 还行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爱!烂!片!关于影史最经典烂片的诞生,迷影情结和无心插柳成就了喜剧的最高境界。付兰兰的表演太牛了~~~~(有25分钟是原封不动的还原啊,笑到肠穿肚烂!!!)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片子依旧是兰兰他们之前那套恶搞+解构流行文化的喜剧套路,讲了一个“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另类美国梦故事。至于拍了大烂片的导演,为什么成了邪典大师,除了真正膜拜《房间》的cult影迷,否则很难get到这一切的内在逻辑。如果你get不到这个逻辑,那兰兰的这片子也只是一部完成度OK的励志喜剧。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haha(很可能,詹姆斯弗兰科做到了汤米韦素一直想拍的那一部《房间》,韦素的烂片是一部严肃的变成了喜剧的作品,而这则是一部喜剧化的“严肃”电影,一部每一步都处于俗套之中的“励志片”,但碰撞上这神奇的故事不得不也变得新奇好玩)haha

    56分钟前
    • TWY
    • 推荐

    付兰兰对猥琐哥的口音和魔性笑声的复原真的不错,作为烂仔帮电影竟然没有什么黄笑话!能从这个故事里找到(毒)鸡汤的点也是够努力的,所以影片调性以及价值还是出了问题,一边是“我有钱我任性”一边是“要努力就能成功”,最终落回小人物奋斗、友情和迷影情怀上。事件选择差了点意思,结尾也太演绎了

    5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好到极致或者烂到极致都会被铭记,最可怜可悲的依然是无数在中游挣扎的平庸的人。但是既然在哪都是平庸,为什么不平庸地做你爱的事呢?没想到年度娱乐片成为了我的年度鸡汤。笑翻了也看哭了。"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

    60分钟前
    • 顾老肉
    • 力荐

    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地拍电影,结果最后拍出一部烂片的故事,表面上是喜剧,实际上很辛酸。看多了坚持奋斗走向成功的励志片,《灾难艺术家》相比之下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现实就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现实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也只是一个笑话。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灾难艺术家之:富春山居图》《灾难艺术家之:逐梦演艺圈》,烂出态度、烂出风格、烂成传奇~~

    1小时前
    • 匡轶歌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